文|豹變 朱曉宇
編輯 | 劉楊
「核心提示」
依靠煤炭起家的鶴崗,曾經與大慶、鞍山并稱為“東北三巨頭”鶴崗。隨著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資源枯竭、人口流失一度是鶴崗無法擺脫的標簽。近幾年,三四萬就能買房的鶴崗迅速走紅,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定居。從衰落到被再度關注,對于生活在這里的年輕人,鶴崗究竟意味著什么?
已經三年沒回老家的麗萍有點想不明白,為什么鶴崗能在一夜之間成為網紅城市且熱度經久不衰鶴崗。來鶴崗買房的外地人越來越多,麗萍被中介托管的房子已經有人全款預定了,她決定趁著自己最近有時間,回東北看看。
距離北京1*47公里的鶴崗,是黑龍江四大“煤城”之一鶴崗。這里曾經因為豐富的煤炭資源興旺,也難逃“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宿命。
大概從201*年起,三四萬就能買一套房的鶴崗,不僅在互聯網走紅,更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這里定居鶴崗。原以為熱鬧之后一切都會回歸平靜,讓麗萍沒想到的是,過去當地年輕人想要逃離的東北小城,如今正在煥發一種新的活力。
在鶴崗“CBD”——比優特時代廣場附近,原本街邊店鋪大多做著傳統餐飲、煙酒生意,現在已經被咖啡店包圍,六七家咖啡館夾雜其中鶴崗。燈光亮到凌晨的便利店、藥店,夜色的煙霧中還在跑單的騎手,隨處可見。
北漂三年,麗萍在老家的房子因為賣不出去好價錢,被中介租給了從外地慕名而來的年輕人鶴崗。以往租不出去的房子,今年被干自媒體的租客租下一年后,準備全款買下來。用麗萍的話來講,這是一線城市卷不動的年輕人,來到鶴崗定居了。
在逃離北上廣的熱潮下,厭倦99*的年輕人,把低房價的鶴崗當成了自己的桃花源鶴崗。但鶴崗始終留不下“躺平”的過客,定居的年輕人也要面臨生存的問題。
來到鶴崗的年輕人
近日,媒體報道了一個北漂的故事鶴崗。回到鶴崗之前,90后小付在外工作了八九年,主要從事電力方面的芯片研發工作。
與很多離家的年輕人一樣,小付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畢業后來到北京從事著一份穩定的工作,有著不錯的薪水鶴崗。在主流的觀點里,留在北京買房、結婚、生子,才是小付更好的選擇,因為回到老家很難找到比這更好的出路。
小付卻一眼看到了自己的未來鶴崗。在北京生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外地人不依靠父母買房結婚基本很難實現,每天上班兩點一線,奔赴在公司和通州的住所之間,而出差又是工作常態,很少有社交,很難有機會拓圈發展感情。
小付稱:“在我年齡還比較小的時候,經常籌劃如何能在北京定居,現在我的年齡不允許再這么籌劃了,雖然收入穩定,但賺不到更多錢鶴崗。”
計劃回鶴崗之前,小付也有過一些思考,盲目辭掉工作回老家并不是首選鶴崗。偶然的情況下,小付有了一次調動到鶴崗工作的機會,相當于從公司的測試部門換到了一線部門。賺一線城市的錢,到三四線城市花,小付沒有猶豫,打包行李直奔鶴崗。
頻繁出差的日子里,小付觀察到了鶴崗便利店的新業態,也萌生了創業的想法鶴崗。
考察完便利店之后,選址、裝修、便利店正式營業鶴崗。在鶴崗,上線外賣平臺的便利店并不多。當地最大的超市比優特,每個店面的線上銷量能達到兩三千單,消費者的線上消費需求非常大。于是,2021年,小付也把便利店上線了美團,店面流水因此增加了近一倍。目前,小付的便利店扣掉各項人工成本開支,純收入也有一萬元。
由于主業工作不能放棄,小付的便利店是雇人打理,一個店長,一個服務員鶴崗。不出差的情況下,小付一個星期會去一次,有時候出差一兩個月都顧不上。
雇人打理的情況,在鶴崗并不多見,小城市開便利店利潤微薄,一般都是夫妻店鶴崗。小付表示,如果單純靠線下走量,花錢招人管理并不可行,但上線到美團以后,線上的人群和訂單都比較穩定。
這些訂單,在多數情況下都是急需用品,如辦公文具、家用小電器以及網紅零食等上千種商品鶴崗。“比如有人想用個酵母,或者說買點醬油,偶爾孩子買點零食,或者買點電池之類的這些東西。很多人都是突然想用,又不想出來買。”小付說。
如今便利店的收入,再加上工資,每個月2萬元已經足夠小付在鶴崗“躺平”鶴崗。幸福指數比在北京時期高出不少。小付表示:“如果拿著同樣的工資,我為什么要在北京?”
去年夏天,據媒體報道,一位江西女孩帶著10歲的妹妹移居鶴崗,花光4萬元積蓄買了房子,夏天靠賣煎餅果子月收入三千勉強維持生計,可是到了冬天,煎餅小攤不能正常開張,斷了收入來源鶴崗。這位南方姑娘甚至不知道鶴崗要交暖氣費,冬天只能找一份超市工作暫渡難關。
但顯而易見,鶴崗的生活也不能完全躺平,有人創業風生水起,也有人艱難謀生鶴崗。
相較而言,小付相對幸運,他抓住了在一線城市司空見慣、但在鶴崗尚未被完全滿足的線上消費需求,投身于新業態,也為自己找到了新的發展之路鶴崗。
年輕人改變鶴崗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在鶴崗買房不是重點,而是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生存之路鶴崗。
獨自一人前往鶴崗定居,需要很大的勇氣,幾乎相當于拋下了過去的一切重頭開始,所以每個前去鶴崗的人都很慎重鶴崗。
麗萍從干房產中介的發小那里得知,“來鶴崗的外地人,能下定決心定居的,十個人中只能有一個鶴崗。”
隨著鶴崗的熱度的增加,涌入鶴崗的年輕人并不在少數鶴崗。
鶴崗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鶴崗商品房銷售面積*.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7.9%,其中住宅增長**.4%鶴崗。
在202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4.3%的情況下,鶴崗的住房面積銷售增速十分亮眼鶴崗。這也是鶴崗商品房銷售面積連續兩年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商品房銷售面積的增長,從另一方面證明了這座城市來了更多的人,而他們的流動也為這座城市增加了更多活力鶴崗。
很多新鶴崗人,從事的都是互聯網行業及相關職業鶴崗。據媒體報道,鶴崗定居的群友統計過部分搬到鶴崗定居的工作狀態,不少是視頻博主、主播、藝術、創意等自由職業,甚至有博主不知不覺發展成了鶴崗的房產中介,可以線上帶看房,甚至包辦裝修。
產業的發展就像一個環,一環帶動著一環鶴崗。年輕人的涌入,帶動了更多新業態扎根落地鶴崗。
2019年,阿怪從哈爾濱回到老家鶴崗,開了鶴崗首家只賣咖啡的咖啡店——“隔壁咖啡店”鶴崗。咖啡館分為上下兩層,面積150多平米,同時容納四五十人不成問題。裝修風格清冷孤高的氣質,和客單價不低于一線城市的30元手沖咖啡,讓阿怪2021年就凈賺了20萬元。
圖源 / 微博@隔壁咖啡甜品-
鶴崗這些年的變化很大,北上廣城市里有的消費方式,鶴崗基本都有鶴崗。
市區里,街邊的店鋪裝修很高檔,甚至開了幾家買手店鶴崗。同一片商圈,還有不少進口日用品、食品店,很多店主直接飛俄羅斯、韓國、日本進貨。似乎對于鶴崗人來說,缺的從來不是錢,而是消費方式。
如今的鶴崗,與麗萍三年前離家時的樣子確實不同了鶴崗。這里的黑夜不再是滿街早早歇業的靜寂,而是有了亮燈到凌晨的便利店,街角的藥店也有了更多的生意,就連咖啡館和甜品店也多了起來……
發小告訴麗萍:“雖然鶴崗的配套設施、生活娛樂環境等,沒辦法跟一線城市比,但是大部分的不便利都可以依賴互聯網解決鶴崗。網購、外賣等體驗基本設施沒有太大的差別,生活質量也沒有明顯的下降。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甚至不用承擔高額的房租成本。”
過去一年,光是時代廣場就新開了4家不同主題的咖啡館,幸運咖也入駐了這里鶴崗。當外界還在以在蕭索、陳舊、低消費等固有印象看待鶴崗時,它已經悄悄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新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改變了自己的基因。
留在這里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在與一線城市接軌鶴崗。他們喜歡的、咖啡、外賣、live house、密室逃脫,這里都有。
中年小城的返老還童術
如果沒有互聯網,鶴崗還只是一座“中年”的邊陲小城鶴崗。
鶴崗“煥新”,離不開互聯網鶴崗。各種新業態的出現,不僅給鶴崗帶來了新的消費活力,也讓當地零售實體店有了新的機會。
年入44億的東北本土連鎖超市特超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鶴崗。
比優特成立于2002年,在鶴崗開了十幾家店,過去幾年隨著煤礦產業的調整,以及人口的外流,比優特的生意不太好做鶴崗。
2015年比優特開始做電商,依靠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把產品放到網上,當時在鶴崗一天也就100多單的銷量,但銷量一直上不去鶴崗。201*年,比優特迎來了新的轉機,不僅整體的外賣單量提升很快,還快速在東北扎根擴店。
據了解,從201*年到2020年,比優特的即時零售訂單翻了十倍以上,“2020年鶴崗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這邊的單子都接不過來,都需要拖著接貨,只能接了幾百單后把系統關了,然后過段時間再開鶴崗。”
如今,比優特的線上購物主力人群大概在1*到45歲,年輕消費者是主力群體鶴崗。
“現在打開美團,可以點的外賣明顯增多,在鶴崗無論是做外賣還是送外賣,收入都會很不錯,起碼能為回來的年輕人提供比較方便的線上消費形式鶴崗。”麗萍說。
不過麗萍也觀察到,各種新業態的發展,可以吸引一些年輕人回歸,他們選擇留下鶴崗。新消費、新業態讓他們在這座城市找到了另一條發展之路,在帶來更加便捷生活的同時,也帶動了鶴崗線下零售的繁榮。
鶴崗的故事不止一個版本鶴崗。過去兩年,依舊有人來了又走了。在鶴崗發展下去的年輕人,各有各的不同,唯一的共同點——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涌入,鶴崗也正在“重啟”另一種可能鶴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