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河南考古新發現之十三:洛陽漢魏考古獲得嚴重停頓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溫小娟
1月*日,在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做功效交換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郭曉濤、洛陽市考古研究院的王咸秋別離介紹了2022年漢魏洛陽城考古挖掘新收成、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寢遺址2022年度工做停頓河南。
2021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漢魏洛陽城宮城千秋門遺址停止考古挖掘河南。挖掘成果表白,門址在北周期間停止了大規模的重建,早期門址的形造目前尚不明晰。目前發現了門址西側的闕臺,闕臺始建于魏晉期間,北魏在其根底上加以改建。
在千秋門門址的闕間廣場下層,剖解發現保留有魏晉期間的大型地下水道遺跡河南。該水道遺跡被北周夯土和北魏磚砌水道疊壓或突破。魏晉水道以砌石為主,兼有砌磚;由*條水道構成。水道在門址闕間廣場之下呈西北-東南走向,伏流穿過向北曲流而去。目前挖掘總長度超越*0米。在魏晉水道遺跡以下,還發現漢代的大型券磚水道。
魏晉期間的石砌水道根本是由底板、側板、蓋板構成的水涵洞,詳細砌筑細節有所不同河南。此中水道G1中間用立石隔成兩個水腔分流,蓋板頂面還與空中道路跟尾,空中道路與地下水道構成立體交通;蓋板上還保留方形孔洞,以便雨水搜集。水道皆伏流做石竇穿過宮墻,宮墻下水道的底板上發現有與水柵有關的菱形孔。在靠近陽渠水入口的位置,水道的底板和側板內側發現有寬約*厘米的凹槽,應該是設置水牐以調理水量。那些遺跡現象皆可視為后世《營造法度》記載水道施工標準的淵源。
《水經注》谷水條載:“渠水……曲千秋門……又枝流入石竇伏流,注靈芝九龍池”河南。如斯大規模規劃、詳盡精巧的水利設備在千秋門區域發現,與文獻記載完全契合。魏晉水道應是從陽渠引水入宮城后,通過石竇伏流的形式,向北注入宮城北側園林和其他區域,系魏晉洛陽城宮城引水工程的一部門。
郭曉濤說,此次發現的大型魏晉期間水道遺跡,那在漢魏洛陽城的挖掘汗青上尚屬初次河南。水利考古是中國古代國都考古重要的構成部門,此次挖掘為將來摸索漢魏洛陽城水利設備對國都園林景不雅的塑造供給了堅實的考古根據,也為現代城市規劃中水資本的操縱和水情況的新時代構建供給了汗青借鑒。
東漢陵寢出土瓦當
白草坡東漢陵寢位于洛陽市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屬于洛南東漢帝陵的構成部門,位于洛南陵區核心區域的北端河南。陵寢遺址總面積約**萬平方米,除帝陵封土和地宮外,陵寢內還散布著石殿、鐘虡、寢殿、園省、園寺吏舍等陵園建筑。白草坡東漢陵寢遺址于200*—2007年共同鄭西高速鐵路建立過程中發現,停止了初步伐查和挖掘。2017年陵寢遺址挖掘工做重啟并持續至今,先后揭露內陵寢北門址、東門址,以及“園寺吏舍”和“鐘虡”建筑單位部分。按照出土的卷云紋瓦當和“光和三年造”編年石器,初步斷定陵寢始建年代為東漢晚期。連系文獻記載以及陵寢的整體規劃,揣測該陵寢仆人為東漢桓帝劉志。
東漢陵寢出土玉衣片
王咸秋介紹說,2022年度次要挖掘區分兩部門河南。一方面臨“鐘虡”單位停止了彌補挖掘,該建筑單位已完好揭露,規劃較為明晰。“鐘虡”位于封土和“石殿”的東南側,由一處臺基式建筑、一處房屋建筑和兩列四排方形磉墩構成。臺基式建筑呈南北向長方形,夯土臺基內部發現南北擺列的大型石柱礎,柱礎邊長0.9米,距現存臺基頂部約2.2米,故揣測該建筑為懸掛大型樂鐘所設,應為陵寢內的禮法建筑——“鐘虡”。別的還對“石殿”停止了部分挖掘。按照勘探成果,“石殿”為一處邊長約*0米的方形高臺式建筑。今年度次要揭露“石殿”的東南角,發現散水、門址、夯土、道路等遺跡。在石殿東側發現一條工具向道路,與內陵寢東門址內道路對應,應為內陵寢向東通往外陵寢的主干道。